武汉中地恒达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手机:18062006340
微信:18062006340
qq:204086184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航域一区B7栋2单元
武汉中地恒达科技有限公司联系电话
行业新闻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规划引领绘蓝图 要素保障夯基础

发布时间:2022-10-21

63521504095a8.jpg

生态修复后的隆安县宝塔新区点灯山景区草木葱茏。

635215c55cbf2.jpg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6352159c7659c.jpg

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绿城大地徐徐展开。

如何实现高品质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效能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自然资源局聚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发展与安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落实“多规合一”改革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描绘了宏伟蓝图。

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引领首府城市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2019年以来,南宁市自然资源局牵头组建总规编制工作专班,统筹县级总规、分区规划、专项规划以及相关专项研究等系列规划,共同推进《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南宁总规)编制工作,为南宁市描绘了空间发展蓝图。南宁总规是南宁市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政策,也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

——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将“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面向区域统筹,优化市域空间结构。高标准建设南宁都市圈,科学布局城镇空间,引导城镇人口和资源要素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和优势地区集聚,强化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国际会议会展、文化交往、服务贸易、金融开放中心等核心功能,为促进南宁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做强中心城区,提供高品质生活。规划积极打造亲民、便民、惠民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城乡均好的公共服务环境;彰显邕江为脉、河湖成网的发展格局,保护城市中的自然,塑造“自然中的城市”;重点保护“三街两巷”、中山路等城市文脉,通过多条主题文化路径呈现历史城市底蕴和城市记忆,焕发城市文化新活力;构建以轨道交通引领的“环线+放射线”“快线+普线”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整体效能,缩短群众通勤时间,提升生活幸福感。

南宁市还加快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019—2021年,全市共完成211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3年均超额完成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下达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2022年,全市开展104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持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十年间,南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构建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筑牢粮仓“地”基

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命脉,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自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以来,南宁市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建立了全市田长制体系,保障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截至目前,全市设立3189名一级至四级田长和副田长,完成144个一级至三级田长办挂牌,全市各乡(镇)、各行政村明确督导责任片区并落实11144名网格员,实现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监管,做到每块田有人看、有人管,保护好耕地资源。

打好“价值转换牌”,释放乡村资源潜力。自2020年12月印发《南宁市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并建立南宁市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以来,南宁市完成了55宗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交易完成耕地数量指标651.3068公顷,水田规模指标1446.1822公顷,粮食产能指标1001.4213万公斤,成交金额达40.5313亿元,充分调动了全市补充耕地项目建设积极性。

多年来,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在保障交通、水利、能源开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用地中,落实了大量的补充耕地指标,为保障国家、自治区、南宁市重大项目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用地保障。

特别是近年来,南宁市通过大力实施补充耕地项目落实本地补充、充分利用自治区和市级补充耕地指标平台交易实现异地有偿补充、积极申请自治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补充等多渠道落实建设用地项目耕地占补平衡,2020年至今累计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数量指标6029.98公顷、水田规模指标1924.49公顷、粮食产能指标6402.37万公斤,保障了全市511宗批次用地及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耕地占补平衡。

此外,积极拓展补充耕地途径,在发挥财政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实施补充耕地项目,2020年至今累计完成新增耕地入库数量指标394.32公顷、水田规模指标4744.72公顷、粮食产能指标2194.83万公斤,有效缓解了全市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压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严格保护自然资源 生态绿色发展描绘新画卷

道路两旁常见的“白茬山”变绿了,废弃已久的矿坑“长”出了层层绿植……秋高气爽,隆安县宝塔新区点灯山景区草木葱茏、花团锦簇、空气清新、风光怡人。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曾是坑洼破碎的废弃矿区。

上个世纪80年代起,由于点灯山区域周围的矿厂长时间高强度开采,导致山林损毁、矿坑深陷、空气污染,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粗放的“靠山吃山”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还林于山、还绿于民,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南宁市自然资源局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广西左右江流域(百色、崇左、南宁)被纳入第二批试点的机遇,成功争取到资金1000多万元,投入到隆安县宝塔新区点灯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一方面,对6309平方米危岩体(带)采取清除和加固措施;另一方面,采取土壤改良、种植多种类植物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即利用山体凹凸不平的特点对山体进行处理后储土,分层种植花草、攀爬植物、灌木及乔木,植被绿化面积达4282平方米,修复形成园林景观面积达4.38万平方米。

通过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如今的点灯山区域成为四季常青的休闲健身公园,有效提升了周围居民的生态环境幸福感。在附近生活的居民张先生高兴地说:“真没想到,家乡还能变得那么美。”

十年来,南宁市自然资源局积极统筹各县(市、区)、开发区开展辖区内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基本摸清南宁市历史遗留矿山底数。

昔日的“老包袱”正变成“新财富”,曾经的“开山人”正成为“养山人”,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深化,为生态秀美的画卷添新景。

践行为民服务初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民安居则国昌盛,环境优则企业强。围绕“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让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南宁市自然资源局畅通审批“大动脉”、争当群众“暖心人”。

大力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全国首创不动产登记“24小时不打烊”全自助办理模式,实现96%的不动产登记业务网上办理、即时办结并同步生成电子证照,依托信息化手段推出市、县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办理以及与广州等部分省际城市“跨省通办”模式,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网络、电视业务联办模式和新建商品房“即核即办”模式、“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模式等,实现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也不用跑”,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瞄准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在全区率先启动从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到不动产登记发证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多测合一”改革,出台了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管理办法、技术规程、信用管理办法等改革文件。

自推进改革以来,南宁市通过“多测合一、一码通办”等措施,将建设项目审批原有各流程涉及的16项测绘业务整合为4项,测绘审批时长从135个工作日缩减至30个工作日,审批时限压缩率约78%。全区首创“多测合一”信息系统,实现从勘测定界、规划定点与不动产权籍调查、预核测绘、实核测绘到不动产登记发证全程网上办理,系统与南宁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互联互通,支撑住建、园林、人防等部门的测绘数据需求,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安徽、山东、广东、江西、佛山、临沂、北京等省市有关部门单位到南宁市学习交流“多测合一”改革经验,南宁市“多测合一、一码通办”改革在全国、全区获得很好的反响。

构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人防+技防”守护群众安全

地灾点多面广、隐蔽性强、识别难度大,“隐患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生”仍是防治难题。近年来,南宁市构建了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的“人防”体系,依托专业监测预警设备的“技防”辅助手段,覆盖全市的“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南宁地质条件复杂,每年4—9月受降雨影响易发生地质灾害。为守护群众安全,南宁市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地质灾害“人防”的灵活性优势,由隐患点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指定监测人员和防灾责任人,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巡查监测,实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变化情况,在出现地质灾害前兆时,及时按应急预案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目前,南宁市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管理,形成了“一点一人一预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模式和“村屯—乡镇—县区—市”四级联动的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工作制度。

既有“人防”基础,也有技术赋能。近年来,南宁市加大科技防灾资金投入,突出“技防”专业化特点,自2020年起,分3年逐步推进南宁市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平台建设,目前已在135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了监测预警设备,对7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数字正射影像、数字地表模型、倾斜三维模型数据采集和处理,实现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表位移、降雨量等关键指标的实时动态监测,并在基础数据采集与建库、自动化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卓有成效。

通过构建“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近年来南宁市所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未发生因预警不及时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少了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今年,南宁市将再建设13处自动化监测点,开展隐患点数字正射影像采集和三维建模70处,安装地质灾害可视化监控设备、雨量计、GNSS位移监测站共29套,进一步扩大自动化监测覆盖面,提升南宁市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平台智能化水平。”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平台建设的同时,还将强化专家的专业技术支持指导,作为科学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举措,通过实行入库管理和入库专家持证上岗,营造良好和谐的“部门牵头主导,专家参与指导”的工作氛围,邀请专家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评估、考核、检查、验收、应急调查、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并充分做好过程中的约束和监督管理。

推进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 促进“数智化”“数治化”转型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十年来,依托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力量,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推进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升级发展,把信息化融入自然资源管理、监管决策与服务全过程、各环节,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新格局,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积累整理并建设了支持自然资源行政审批、日常监管的海量数据库,形成涵盖基础测绘、实景三维、自然资源管理、空间规划等若干大类的自然资源“一张图”,为国土空间规划、项目用地审批、不动产登记等全生命周期的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关键支撑。同时打造了南宁市“自然资源云”平台,集成了公文管理、会议管理等综合办公应用,以及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基础测绘管理等业务应用。

实现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需要建立完善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业务流程再造、部门联动协同,打通部门壁垒和数据鸿沟,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内外联通”的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架构。

该公司推进我市自然资源“一张图”与全市政务数据中台的有机融合和有序衔接,打造了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的25个应用系统,为包括税务、住建、公安、民政、法院在内的40多个政府部门以及6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的应用服务。另外,还建成广西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南宁市分中心,实现地形级实景三维南宁全市域覆盖、城市级实景三维南宁市建成区全覆盖;开发建设南宁市“项目为王”信息系统,推进项目信息的统一归集、实时更新和项目跟踪服务,推动项目落地;打造南宁市疫情防控核酸便民采样点分布图,提供全市核酸便民采样点信息的实时查询和导航服务,为有序做好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南宁市自然资源局


联系我们
邮编:430070
总机:027-86698900
24小时服务热线: 027-86698900
武汉中地恒达科技有限公司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鄂ICP备20014056号 ©(c)2020 武汉中地恒达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海创网络